李玉才在工作
高溫在南京已經持續了整整一周,38℃的天讓大家直呼受不了。有這樣一個群體,他們不在戶外烈日下暴曬,卻還是皮膚黝黑,他們工作的范圍只有不到100平米的空間,但工作服卻是濕了又干。對于南京殯儀館內的十幾名火化工人來說,高溫已經成為了一種工作的常態,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們工作的真實環境。
沒有空調,他們常年在高溫下工作
2016年7月28日上午9點30分左右,現代快報記者來到了南京殯儀館火化間的后場。逝者家屬在火化間的前廳和遺體進行最后的告別之后,遺體就會被送入火化爐,在后場進行火化,最后骨灰被裝盒,再交還給逝者家屬。
沒有明顯的熱浪,不似戶外的暴曬,整個火化廳是悶熱的,還散發著一種特殊的味道,有些熏人。進門不到兩分鐘,記者后背就全部被汗水浸透了。后場區域不大,呈長條形,14臺火化爐整齊地排列著。在長條形后場的兩側,有兩個小小的休息室。里面裝有空調,綠豆湯、冰水一應俱全。
為什么不能在火化間的后場里設置空調呢?南京殯儀館館長仇小銘解釋,遺體火化需要大量氧氣才能保證充分的燃燒,火化間必須保持空氣的流通。最熱的時候,火化間溫度能達到50℃以上,對于后場的火化工來說,汗流浹背是常態。就算是在休息時間,他們也不愿進旁邊有空調的休息室。因為休息不了幾分鐘又要到爐前忙碌,一冷一熱更容易生病。
爐前要站45分鐘,衣服濕了又干
云南小伙李玉才已經工作4年了,28歲的他畢業于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的殯葬系,畢業之后就來到了南京殯儀館工作。
“一開始,我是抱著好奇的心理選殯葬專業的,學了3年后,才發現這是一個多么神圣的行業,為逝者服務,能讓他們安心、體面地走完最后一程,特別有使命感。”每天上午從6點到12點,李玉才一個人就要操作4臺火化機,完成約17到18具遺體的火化工作。“南京的習俗是上午火化,這個時間段是最忙的,6個小時幾乎要連軸轉,坐不下來的。現在外來人口也多,各地的習俗都不一樣。中午和下午火化的也有。”
“火化間的溫度一般比外面高10℃到12℃,火化爐工作的時候至少800℃。”他說。火化間有14臺火化爐,遺體進入火化爐后,要不時查看火化情況。說了一會兒,李玉才再次開爐查看焚燒情況。
儀表顯示,燃燒的火化爐里,溫度在800℃以上,觀察口直徑只有兩寸左右,打開后熱浪撲面而來,爐口溫度驟然上升。火化工人需要俯下身才能查看到爐內的情況。李玉才的臉也被映得通紅,皮膚也變得比普通人要黑、要硬、皺紋要多——那是爐子烤的。
李玉才告訴記者,一具遺體火化需要1個小時左右,而至少45分鐘的時間他們需要站在爐火旁,這樣俯身查看的動作要做幾十次。
“習慣就好。”李玉才抬起胳膊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。“我們每天都有3人值班,還有輪班。一個班大約要焚化40多具遺體,工作越忙,溫度也就越高。溫度最高的時候,焚化車間地表溫度能達到53℃以上,你們肯定是呆不住。”
火化工作結束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休息,李玉才和同事們還承擔著對火化機進行清掃、檢修的工作,以確保機器正常運作。
年輕人開始進入殯葬行業
仇小銘告訴記者,現在的火化工大多是李玉才這樣的年輕大學生,很多都30歲不到。
工作的特殊性會不會導致難找對象?李玉才笑著說,自己的兒子都已經1歲多了。“媳婦并不介意我的職業啊,這是一份正當的職業,是辛苦一些,但你說哪個職業不辛苦?”李玉才豁達地說,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,就做好了面對社會偏見的準備。“以前我們國家殯葬行業發展不完善,確實有很多人不愿意干這一行。但現在社會進步了,不少火化設備、防腐整容技術越來越先進,現在人的殯葬需求也不一樣了,殯葬行業需要年輕一代、專業人才來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