壽木:俗稱棺材、棺木。泛指為老者死后準備的裝殮木材,尊稱壽木。民間多以柏 木為貴,次為松木、楸木、桐木,雜木最次之。富豪人家非柏木不用,并講求寸半以上的厚度,外用大漆(生漆)漆3遍,甚者5遍,漆黑锃亮,肅穆異常。一般家用松木、桐木者居多,刷成黑色,用桐油或一般雜漆涂一、二遍。也有窮家以白棺殯葬的,或只涂黑色而已。山鄉(xiāng)仍沿此俗。
老衣:也稱壽衣,裝殮亡人的衣服,一般在老人(六七十歲時)生前已做好備用。鄉(xiāng)村講究里外5件或7件,藍、灰、黑色,忌紅色。用綢、平紋稀布或上好布料作料。富家為綢緞料。男衣外為長袍短褂,女衣為上衫下裙。有的人家事先無備,在人臨亡時或亡后,忙置衣料,請來鄰里、親屬趕做:還有的來不及裁制,又急于裝殮,即以整塊布料或綢料覆蓋死者身上以代之。現(xiàn)城鄉(xiāng)居民仍沿此俗,衣料更趨高檔。
報喪:老人亡后,其子女是在當天或第二天,去舅家報喪。報喪時著孝衣,穿孝鞋,腰系苘麻繩。欲稱披麻戴孝,見到舅父、舅母,須跪下叩頭,哭訴老人死亡情況,以求舅父寬容。有的人家來不及制作孝衣,只戴上孝帽,穿孝鞋去報喪,此俗農(nóng)村仍沿襲,但已不太講禮儀。亡人殯葬日確定后,還要向其他親朋報喪。靈寶縣、澠池縣老人亡后,其子女不能去舅家報喪(黑頭孝子不出門),派鄰居或親友去報喪。
亡人禮數(shù):老人斷氣(或?qū)⒁獢鄽鈺r),男者要剃頭、洗臉、洗腳;女者需梳頭、洗臉、洗腳,俗稱凈身。之后,給亡人脫舊換新穿老衣,并記下拇指與其余四指的位置(男左女右),口含銀絲或錢幣,左手捏“如意”紙錢,右手或袖簡里,塞人烙餅(俗叫打狗餅)或麥皮。 迷信說,以防過“惡狗關(guān)”與“螞蟻關(guān)”備用。雙腳綁以紙繩或麻繩,防尸變(驚尸)。最后,移尸靈床或靈堂,白紙蓋臉。男停中堂,女停內(nèi)室。床頭置油燈一盞,曰“照尸燈”。后即布置靈堂。
靈堂:亡人凈身、穿戴好后,靈床移人靈堂。堂內(nèi)設(shè)靈桌一張或多張,供牌位、遺像及香爐、供晶.供晶有全雞、肉塊、糕點、水果、油炸食品等。靈堂門前置一匹紙馬和一個牽馬娃,馬背搭紙褡褳,內(nèi)裝紙元寶、紙錢。還有金山、銀山、白花樹、花環(huán)以及各種紙扎。門上貼白方紙塊,子孫們著孝衣,孝帽、孝鞋,跪靈前點香,燒“倒頭紙”(厚黃表紙),嚎啕大哭,為亡者舉哀。近族、鄰親前來焚香、燒紙箔,哭泣致哀。兒女們晝夜坐草輪流守靈。貧戶人家,也有將靈堂搭棚另設(shè)院內(nèi)、窯內(nèi)的。
寫牌位:書寫靈堂桌上的靈牌。舊時大戶人家講究書寫儀式。孝子聘請禮生(當?shù)厥考?三、五人來寫。先是請一人將牌上內(nèi)容寫好,然后禮生們肅立兩旁,其中一位職份高的掌珠砂筆為點主官,另一位喊“秉筆”,接喊“書大清”(或?書民國”),或喊“穿神”,最后喊“點主”、“書印”。掌紅筆者,依次或書或畫點于牌位上。“穿神”是在寫好的神字上畫上一豎道;“點主”是在牌位下邊的主人姓名字上點一紅點;“書印”是豎牌位兩側(cè)寫一印字。寫牌位完畢,孝子舉哀、奏樂。
選穴:人死后,即請陰陽先生(也稱風水先生,村中相宅、相墓業(yè)者),按亡人屑象、生年、亡故時辰、手指部位及長子屬象、生年,推算殯區(qū)、方位、穴向和深淺。還要親到墓地,親自選穴定位、指導掘墓等。
入殮:即入棺。先將棺內(nèi)撒上些灰、煤灰和棉花,鋪上黃布,此謂“鋪金”。上蓋白布叫“蓋銀”,象征后世富有之意。鋪的褥上,擺7個銅錢,形如“北斗”曰“七星錢”。亡者人殮時,取下蓋臉紙。口含錢,及絆腳繩,子孫以棉花沾酒,抹亡者耳,目、鼻、心、手、腳。此叫“開光”。然后亡者四周塞滿舊衣服,防尸動。娘舅家人驗看后,覆白布,下來是舉哀釘棺,孝子哭喊:“親人躲釘”。殮畢,即該出殯了。
出殯:俗稱安葬。富裕人家在出殯日,要請嗩吶班吹打。這天,三親六故、鄰里親友都前來送禮品、送紙扎、送花圈、送布幔等。早餐后,執(zhí)事人喊“起靈”,預約好的幾個年青人,進到靈堂將靈柩抬出,綁扎停當。起行時,各式紙扎與嗩吶班在前,孝子執(zhí)靈幡。次子捧遺像、牌位,長子抱食罐、喪盆緊跟,其他晚輩執(zhí)哀杖(俗稱哭喪棍)排后。男孝在前,女孝在后。唱禮人一聲號令,即抬靈柩起動。棺木路過他人家門,該家即備谷柴點燃(趕殃)。到墓地棺木落地,行落靈禮。行祀土禮、安葬禮。民國時期,靈寶縣大戶人家老喪或有地位的人出殯,行走大街,有扯靈之舉,即多人分兩行拉扯孝布近里許。把送喪隊伍夾在其中,以示威風、隆重。解放后絕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