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作地區的喪葬風俗
傳統民間一般行土葬禮儀。今實行殯葬改革,提倡火葬,始興追悼儀式。向遺體告別火化后,葬禮仍多沿舊俗。農村殯葬改革已經大有進展,但即便火葬,仍多遵從喪葬舊儀。人死后,訃聞貼門首,白紙裱門,以告諸鄰親友。另派人到同族近親家口頭或另寫訃聞報喪。守殯期間,孝子見親友,行半跪磕頭禮。死者壽衣一般為單衫、單褲、夾衫、夾褲、棉衫、棉褲,男外加棉袍,女外加花裙。壽衣件數為單數,以7件居多。舊時設靈堂祭奠,現市區內多不設靈棚,仍擺供桌,置遺像于上。兩側陳放親友悼祭挽聯、挽幛、花圈,焚紙錢、紙扎金童玉女相陪。尸體入棺,麻繩束腳,銅錢噙口,頭墊雞鳴枕,身鋪黃白素色被褥,俗稱“鋪金蓋銀”。出喪前,請端公(俗稱陰陽先生)看風水,選墳地,定墓向,意使后代昌盛。一切法事畢,方行出靈。舊式喪禮常沿以下順序進行:
點主 為亡者設靈堂牌位,以木制神龕供案頭,上書“××府君(孺人)之神位”及生卒年月日時。請德高望重的老者執朱筆點神位,即“神”字的豎畫和“位”字的點畫用朱砂紅筆書寫,孝子設宴拜謝。
迎經、過金橋銀橋 這是焦作一帶富有人家出喪前敬禮的一種,貧家多無力舉辦。迎經,即出喪前三日的下午,先請和尚,次日請道士,以哀樂前奏,孝子按輩數披麻戴孝隨后。從喪家大門右行或西行,沿街巷至十字路口繞一周而后回家,示意送魂西去冥府。過金橋銀橋,即出喪前一日下午,以喪家大門為中心,左右50米外各設金橋、銀橋一座。每座用三張方桌以兩張傾斜架起,呈三角形,另一張桌腿向上,壓在上邊,上面桌腿與兩側桌腿用白繩牽連在一起。一座用黃布鋪于桌上,謂金橋;一座用白布鋪于桌上,謂銀橋。桌腿上點白色蠟燭,孝子抱牌位自靈堂出家門,先跪到金橋的橋首(距家門遠的地方),由和尚奏哀樂繞金橋三圈誦經超度,而后由孝子長男、次男抬牌位自橋上方通過。孝子自兩側行走,僅讓牌位從上面通過。再隨和尚哀樂至銀橋,儀式相同。意示走過金銀橋,冥府有錢花。對老喪者,城鄉多在出喪前一天晚上邀鼓樂吹手(俗稱請“響器”)于門外坐攤清唱,從午夜直到次日出靈前,意示送老人赴極樂世界。
出殯入葬 起靈,行靈禮,孝男長子執幡抱盆,長女抱蓮花盆,按長幼輩數排列跪靈架前。靈架設龍頭鳳尾,有8人抬、16人抬、24人抬、36人抬之分。繡花靈罩遮蓋棺木,哀樂聲中,長子引幡摔盆,俗稱“摔老盆”,摔盆者繼承遺產,導引孝子,靈柩在后,親友隨柩送葬,沿途撒紙錢直至墓地。墓坑內墊麻稈,撒豆秸灰,放金銀罐(泥瓦罐內放入用金銀粉涂制的紙帛)。入壙時,請端公用羅盤墨斗校正方位,調正棺木,然后砌墓門,封墳頭,立墓碑,喪儀畢。隨葬品多為象征性的,如紙糊的金童玉女、瓦屋、樓閣、馬匹、被褥等。近年有紙糊電視機、冰箱、轎車等葬品,有將死者生前寵愛之物隨葬的。出喪后,把停尸床上的稈草抱到喪家門口,并將裱門白紙揭掉,一起焚燒。同時在家門口擺一盆凈水,內放一把菜刀,眾親送葬回來,將水盆里的菜刀翻一下,同時濕手,此為“凈手”俗。
服喪期禮儀 服喪期間,孝子守制,多者百日,少者三七。百日內不理發,不宴請娛樂。葬后三日、七日掃墳奠祭,俗稱“服三”、“服七”。